来源:发布时间:2018-11-12 10:10
为全面贯彻落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菏泽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环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对菏泽来讲,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更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的目标,确保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基础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基础突破、扶贫攻坚、和谐创建四项工程,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2017年达到2820.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45万元提高到3.2万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55亿元,年均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1323.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0.4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12.6%。粮食总产达到154.7亿斤,实现“十四连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0∶51.7∶38.3,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224.3亿元,其中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占比约89.4%,纳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5家。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术加快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45.8亿元。轮胎、玻璃和水泥等行业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为先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
(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快速成长,石墨烯、机器人、水陆两用飞机等新产品从无到有、快速膨胀,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工业化量产的石墨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4%。信息、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增势强劲,电商交易额达到2050亿元,淘宝村、淘宝镇分别发展到168个和24个,均占全省的2/3,在全国地级市中均居第1位。
(四)创新创业迸发活力。全社会研发投入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7%;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实现零的突破,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农科驿站40家。出台支持返乡创业政策20条,在全国率先设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郓城县、牡丹区、曹县被列为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数量居全省首位。3.1万人返乡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万余家,带动10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专业化、技能型、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五)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环保攻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淘汰燃煤小锅炉7993台、取缔整改“散乱污”企业4313家,搬迁关闭禁养区养殖场1597家,年可减少用煤215万吨、废水排放103万吨。完成“双替代”10.35万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年可节约燃煤2.75万吨。蓝天白云天数同比增加30天、达到254天,PM2.5、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3.4%、10.5%,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8天。全面实行“河长制”,市区新建污水管网31公里,三个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容,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三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美丽菏泽新形象初步显现。
(六)改革开放增创优势。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取消、承接行政审批事项82项,取消中介服务收费项目17项。开展项目立项阶段联合审批,办结投资项目审批事项4084件,审批效率比法定时限提速85%以上。推行“多证合一”“容缺审批”“只跑一趟”等方式,新增市场主体13.98万户。国企、农村、金融、医疗、教育、信用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实施,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进出口总额达到399.6亿元;出口商品自贸协定利用率达到65.4%,全省最高。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能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左右,机电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占比还不到30%,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发创新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7%,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明显。这些关键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思路,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加以解决。
第二节机遇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环境处于新常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处于历史机遇期、战略转型期、发展机遇期,但也进入问题叠加期、困难增多期、矛盾凸显期,必须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潜在增长率持续下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曲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领域,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由降转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持续深化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
从我市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省委、省政府确定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突破菏泽,将加快健全完善支持菏泽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这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菏泽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我市还享受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等有关政策,政策的叠加效应凸显。菏泽机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天华智慧产业园和定陶汽车小镇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玉皇新能源石墨烯电池、德通新材料高铁制动闸片和巨润特种玻璃新材料等一批好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我市传统产能存量少,去产能压力小,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在经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后发优势突出,可轻装上阵,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市上下强化危机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形成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加快实施产业倍增、园区突破、资本助力等“十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实现创新发展、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努力将菏泽打造成为鲁西崛起的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确保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产业智慧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智慧化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
智慧产业化。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生命科学、虚拟现实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
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推动“菏泽制造”向“菏泽质造”转变,打响“好品菏泽”“诚信菏泽”“食安菏泽”品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第三节目标任务
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新动能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以“四新”促“四化”取得重大进展,力争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现代产业新体系更加完善,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城乡、节能、减排统筹发展,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万元/人,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件左右。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和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以上,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15%以上。
——开放优势全面巩固。融入国家、省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扩大,贸易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实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开放促进和倒逼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左右。
——民生保障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全市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完成、动态演进,各方面体制机制系统完备、高效运转,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2017年2022年
(一)质量效益类指标
1.新经济占GDP比重%21.330
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5.57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6.69
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216
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822
(二)创新发展类
6.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42
7.科技进步贡献率%5460
8.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96200
9.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人1530
10.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1217
(三)对外开放类
11.经济外向度%14.220
12.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1.75
(四)环保民生类
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2
14.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15
第三章发展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以产业延伸、技术辐射、项目对接、人才流动为纽带,在全市构建“一核引领、多轴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格局。
第一节一核引领
统筹考虑产业基础、创新能力、要素资源和发展潜力,以牡丹区、定陶区、市开发区、市高新区为主体,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牡丹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全国牡丹产业化样板区。定陶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市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金融保险等产业,打造全市数字经济示范区。市高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全市创新高地和中国北方医药城。依托高铁菏泽站和牡丹机场,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总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多轴支撑
依托重点交通干线,发挥综合示范区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要素资源和“四新”、“四化”成果,沿京九铁路、巨野-东明发展主轴和日兰高速公路、菏徐铁路、中心城区-鄄城发展次轴集聚扩散,加快形成承南启北、东融西拓、全面提升的新旧动能转换格局。
沿京九铁路发展主轴。串联郓城县城、主城区、定陶城区、曹县县城,立足人文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换,实现优势互利、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骨干支撑带。
巨野-东明发展主轴。串联巨野县城、主城区、东明县城,发挥牡丹区核心带动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融汇共享,做大做强高端化工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引领带。
沿日兰高速发展次轴。串联主城区、庄寨镇区,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效益,重点抓好现代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跨越提升带。
沿菏徐铁路发展次轴。串联主城区、定陶新区、成武县城、单县县城,对接国内先进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和精品文化旅游业等,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跨越提升带。
中心城区-鄄城发展次轴。串联主城区、鄄城县城,坚持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原则,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现代中药、人发制品等特色产业,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跨越提升带。
第四章加快发展十大产业
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聚焦十大产业,调旧育新,扩容倍增,夯实动能转换新支撑。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快速膨胀。对已具规模的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和领先标准,推动向更高层次和更大集群方向发展;对蓬勃兴起的产业,完善政策、引导扶持,在产业化和标准化上取得突破;对处于萌芽状态的产业,聚焦引领性、标志性和颠覆性前沿技术,助推更多“俊鸟”“靓鸟”展翅腾飞。加快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对集群规模大、技术积累广、产业链条长的产业,整合资源、统筹布局,推动向价值链高端进军;对产品附加值低、深耕潜力较大的产业,加快技术改造、研发创新,促进供给水平整体跃升;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产业,更多地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强化质量标准约束和资源环境倒逼,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筑高新技术链、高端产业链、高质价值链、高效服务链,培植一批“航母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打造菏泽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高端化工产业
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和园区化发展方向,强化科技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门类品种齐全、产业集中度高的发展格局。到2022年,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炼化一体化。依托东明石化、玉皇化工和中信国安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采用催化裂化制低碳烯烃、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固定床渣油加氢、催化重整等先进技术,并加强渣油沸腾床加氢、浆态床加氢、悬浮床加氢、灵活焦化等技术开发,重点推进柴油加氢裂化、渣油加氢裂化和蜡油加氢裂化等项目建设,扩大清洁燃料、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和石脑油等化工原料供应能力。着力优化工艺流程,加快连续重整(含柴油加氢裂化)、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实现炼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积极发展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等基本化工原料的同时,加快布局聚酯纤维、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产品,重点发展EVA树脂、聚丙烯、聚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专用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性能车用聚丙烯、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高吸水性树脂(SAP)、聚碳酸酯(PC)等产品,并向高分子材料等终端产品方向延伸;突出发展精对苯二甲酸、己二腈、PET、尼龙等产品,拓展合成纤维产业链条;着力发展乙丙橡胶、异戊橡胶和丁基橡胶等高性能橡胶产品,推进合成橡胶产业发展,积极抓好橡胶促进剂、甲基苯乙烯和尼龙66切片联产等项目建设。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覆盖汽柴油、基础原材料、高端化工产品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品牌打造、模式创新为一体的区域性石化产品销售平台,建设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煤炭化工。依托铁雄新沙、宝舜化工和巨铭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煤炭化工项目,着力延伸煤炭化工产业链条。围绕煤焦化及副产品加工,积极延伸焦炉煤气制乙二醇和LNG、焦油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加快沥青基碳纤维、针状焦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建设,实现煤焦油、焦炉气等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进先进煤气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和芳烃等技术,着力扩大丙烯生产规模,延伸其产业链生产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同时向芳烃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并加快甲醇制丙烯、丙烯腈和丁辛醇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精细化工。依托尚舜化工、圣奥化工和汇盟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橡胶助剂、消毒杀菌、农药合剂、复合化肥等产品,努力向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围绕橡胶助剂,推广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产业化技术,着力发展对苯二胺类4020防老剂、橡胶促进剂TBBS、DM、CBS、NS和CZ等产品,加快橡胶促进剂TBBS等项目建设,推动预分散橡胶助剂产业化。围绕炼油催化裂化,加大对新型高效催化裂化材料研究,实行按需定制、柔性生产,重点发展分子筛、炼油催化剂、助剂等产品,加快低生焦FCC催化材料、Y型分子筛、稀土催化剂等项目建设。围绕农药,积极推进农药剂型水基化、无尘化,重点发展光敏化农药、转基因农药、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制剂等产品,加快新型农药中间体、双甘膦和丙酸甲酯等项目建设。围绕化肥,积极推进新型化肥研发,重点发展物理法肥效调节型肥、有机物增长养分化肥、高效化肥、复合颗粒肥、专用化肥、化学法肥效调节型肥等产品,加快水溶肥等项目建设。
专栏1:高端化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玉皇化工丁苯新型聚合物、恒昌化工丙烯下游产品、圣奥科技煤制气提氢、汇盟生物专用化学品、菏泽远东强亚聚丙烯高端透明成核剂、东明石化异丁烯利用、巨铭能源干熄焦发电和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铁雄新沙乙醇和针状焦等。
第二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原则,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打造区域性新能源基地;突出发展高分子、特种金属功能和新型无机非金属等高端材料,重点打造区域性新材料聚集区。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依托云联智慧天然气热电、华润智能微网和北京宣力风电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发展清洁、绿色、低碳能源为方向,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依托融邦新能源、中晟太阳能发电、曹县昌光新能源等企业,推动研发光伏新产品和材料。推进恒力天能太阳能发电器件项目建设,研发石墨烯有机太阳能光电子器件及其组装件产品。依托舜亦新能源、宇太光电科技等发展LED节能照明电子产品、光伏组件、多晶硅锭、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片等产品,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学校、医院和养老院等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鼓励公共建筑、公用设施和工业园区等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太阳能温室、光伏农业生态大棚电站和100MW渔光互补光伏等项目建设。加大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合理布局和规范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依托大森(菏泽)、大林生物科技,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着力推进生物质直燃和气化发电,加快华润电厂耦合生物质发电、鄄城长青生物质发电和成武鲁华华成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盐碱荒地资源,加快培育速生、高产能源植物品种,并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加快风电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建设布局和开发时序,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风电的可持续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华润新能源鄄城风电场一期工程(100MW)、大唐郓城风电场一期50MW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同时,大力推广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积极开发无机超导热管、地热测评等产品和技术,拓展地热在发电、供暖和供热水等领域的应用空间。
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依托广源铜带、恒力石墨烯和德通新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新型材料,着力解决新材料产品的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等问题。重点发展高精电子压延铜箔、镍合金、镁合金和纳米晶等高端材料,加快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动闸片、传感器及电子元器件和非晶带材等项目建设,推动材料加工向材料制造转变,打造镁合金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涂膜玻璃和真空节能玻璃等,加快拓新玻璃深加工、量子显示玻璃和高性能增强热塑性短切纤维等项目建设,打造特种玻璃和玻纤产业集群。努力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加快石墨烯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在生物传感器、数字传感器和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率先应用。
专栏2: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玉皇新能源产业园、巨润建材特种玻璃产业园、多友科技高效催化剂新材料产业园、华盛荣镁合金产业园、恒力石墨烯产业化、中厦电子传感器产业化、奥达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化、朗峰纳米晶新材料产业化、华润协鑫绿色能源示范、北京宣力李村牡丹风电场、成武县东渔河风电场、鄄城风电检测示范基地、单县高端玻纤产业园中能华辰石墨烯改性超级电容及动力电池、华润智能微电网示范、云联智慧天然气热电联产、华驰变压器高端新材料制造、呈祥高分子聚合物管材、亚玛顿·弘盛光伏材料、新生态科技高强低伸中空三维纤维材料、德通高铁制动闸片及减震器、深能集团装饰性夹心复合墙体等。
第三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坚持智能化、高端化和规模化原则,着力打造机电设备制造、动力机械装备和通用航空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优质、智能方向发展。到2022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建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机电设备制造。依托达驰电气、华驰变压器和鲁能电缆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和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核电及矿用输变电设备等,将产品电压等级向1000KV推进。以呈祥电力铁塔项目建设为重点,发挥防污闪技术优势,提高产品电压等级,达到1000KV级产品生产许可。加快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特高压电抗器、1250MW级核电封闭母线、3000套/年智能防雷设备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鲁西南机电设备制造基地。
动力机械装备。依托恒基工程机械、世运专用汽车和华星油泵油嘴等一批骨干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集成制造(CIM)等技术,开发新型轴承、节能喷油泵、喷油嘴、铝镁合金车轮、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加快专用工程机械整机一体化研发,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和特种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加快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物流智能机械产业园和汽配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鲁西南动力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通用航空飞机。依托泊鹭(山东)飞机、嘉泰交通设备和利堃农业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飞机总装、部装及机载设备、航空发动机、航空铝型材、芳纶蜂窝材料、钛金紧固件、航电设备等关键部件,积极引进轻型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器,加快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建设。支持利堃农业科技开展农业无人机研发,并加快产业化步伐;支持泊鹭(山东)飞机“海王”水陆两栖运动飞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水陆两用运动飞机生产基地。
智能机器人。依托上海名护、山东西部智能和山东华宝隆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支撑,围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制造型服务四大重点,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及控制系统,提升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生产能力。加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并在纺织、机械和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开展“机器换人”试点,着力打造鲁西南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
新能源汽车。依托菏泽交通集团、玉皇新能源、精进电控和晓兰客车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LNG等清洁能源汽车,推动动力电池技术、关键总承、驱动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与生产,贯通机电设备、工程塑料、合成橡胶、锂电池、石墨烯、镁合金车身零部件产业链,促进汽车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快三元动力电池产业园、60亿瓦时/年锂电池和100万平方米/年石墨烯基OPV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鲁西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成武输变电智能设备制造基地、恒基智能物流机械制造基地、上海名护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湖西王集团高端轴承智造产业园、杭州穆天机器人产业园、宇太光电光伏电池及LED产业园、华宝隆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菏泽城建3D打印装配式建筑科创园、山东大力光电智能装备产业化、云龙木雕装配式绿色住宅产业化、山东恒祥装配式墙材智能制造生产线、东旭智能新能源汽车、呈祥新型海上可移动风力发电设备等。
第四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坚持高端化、前沿化、共享化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步伐,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努力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到2022年,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30%。
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围绕云计算等新兴计算环境,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丰富工业软件产品体系,完善工业软件产业链。支持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培育一批工业软件企业。做大信息安全产业,大力推进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深化与阿里巴巴、腾讯和山东好品网络科技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1688菏泽产业带”“好品菏泽”等平台建设,推动开发区3D打印绿色小镇项目落地。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深化大数据在政务、工业、农业、民政、旅游、交通、质监、警务、教育、健康医疗、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建设菏泽与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
布局前沿信息产业。依托伏羲智库(菏泽)总部建设,加快形成以智库、产业、教育为支撑的数字文明生态体系样板。超前布局前沿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在车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增强新供给创造能力,抢占产业技术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业,注重关键核心器件的研发,丰富VR内容创作,鼓励多领域应用。
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鲁西南大数据中心、伏羲智院、伏羲会堂、伏羲小镇、郓城北斗导航产业园、单县通讯产业创新园、曹县“智慧云都”、盛灿网络智慧乡村建设、中航华东光电智能语音交换系统、智慧成武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天华菏泽云中心、郓城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等。
第五节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坚持市场化、品牌化、系列化原则,强化精深加工,发展特新产品,搞好品牌培育,打造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格局。到2022年,全市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食品加工。依托五得利面粉、鲁花花生油和巨鑫源食品等一批骨干企业,采用现代生物、食品保鲜和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粮食作物、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等精深加工业,积极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检测,建立健全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快有机食品产业园、芦笋资源综合利用和黑金蒜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促进有机食品向“千亿厨房”转变。
林木加工。依托天荣家居、曹普工艺和美森木业等一批骨干企业,采用高端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设备等,重点发展智能家居、创意家居、定制宅配家居、户外家具及环保装饰品等产业。支持企业发展软体家具、实木家具、板式家具和新型家具材料,引导家具企业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加快家居产业园、新型环保家具和中高密度纤维板等项目建设,形成从林木资源到木材加工、精品制造、销售平台分工明确、协调配套的产业链条。
纺织服装。依托万丽服装、百隆纺织和明胜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强化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的研发,提高面辅料的质量和配套水平,重点发展品牌服装、高端床上用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同时,强化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网络销售等,加大纺织服装品牌的创新力度,引导企业由“贴牌”加工、来料加工向定制生产转变,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由大众服装向“高、精、尖”服装品牌转变,着力增强纺织服装的竞争优势。
专栏5: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巨鑫源芦笋功能性食品产业园、沙土食品产业园、明泽现代食品工业园、大地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园、五得利食品产业园、菏泽牡丹科技示范园、鑫源实业纳米蚕丝科技创新园、曹县智能家居科技城、郓城智慧家居产业园、成武高端家具产业园、天荣定制家居智能化制造基地、红星美凯龙家具智造基地、西安三元户外家具智慧产业小镇、大树功能性食品生产基地、单县长寿食品小镇、山东本草食品深加工、北京稻香村食品深加工、百寿坊食品牛羊肉深加工、众客金润肉鸭深加工、罗汉参产业化开发等。
第六节现代高效农业
坚持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到2022年,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增加值32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基地。
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新园区三园同建,积极发展农业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四型业态,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的三链重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推动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之县、之镇和之村。推动黄河滩区、黄河故道、采煤塌陷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农业高新区。加快推进牡丹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依托国家牡丹种质资源菏泽库、中国科学院菏泽牡丹院士工作站和盛华牡丹科技有限公司等,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搞好油用、观赏、药用等优良品种繁育,加快建设油用牡丹基地,积极推动牡丹产业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营养保健、食用菌、新材料应用、工艺美术、旅游观光等领域延伸,打造全国最大的牡丹产业化基地。以富硒小麦、富硒西瓜、富硒山药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以设施蔬菜、绿色蔬菜、反季节蔬菜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业;以优质矮化苹果、早熟桃、大樱桃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业;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以黄河鲤鱼、黄河甲鱼、南美白对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建成一批集特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专业镇、示范村,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到2022年,全市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30%以上,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550个。
强化质量兴农与品牌培育。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建设和食安菏泽品牌引领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健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做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支持县区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农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到2022年,全市9县区均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标准,“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0个以上。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开展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鼓励使用加厚或可降解农膜,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网点。
专栏6:生态高质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牡丹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发区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晶辉农牧循环产业园、格林贝生猪产业融合发展园、构树绿色高效循环经济产业园、铁汉现代农业产业园、益客生态示范园、菏泽多维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爱芬堡循环农业基地、银田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华夏中环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黄河滩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金硕农业高新产业园、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成武九女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县智慧农业谷、天荣现代农业综合体、单州田园综合体、赛石(杭州)田园综合体花彩小镇、东溪湿地生态观光农业、商都黄河故道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龙美生态农业开发、恒昌肉牛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示范等。
第七节现代医养健康产业
坚持高新化、融合化、聚集化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等产业,加快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到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医养健康示范城市。
优化提升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瞄准医药科技前沿领域,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高端饮片、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材料、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等,积极发展新型辅料、修复替换生物材料、特医食品和牡丹保健食品、化妆品。支持市高新区打造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品、特医食品、高端辅料和药包材生产基地,支持市开发区打造小分子抗肿瘤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支持鄄城县打造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生产基地,支持定陶区打造化学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支持郓城县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单县打造贴膏生产基地。依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山东省鲁南药物研究院、市立医院和市中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药学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样本检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等创新平台;依托舜王城中药材市场,建设区域性中药检验中心;联合山东大学建设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功能检测平台,着力提升医药产业创新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全国中成药制剂与原料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努力打造全国医药产业十强市、中国北方医药城。
提升医养健康产业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养老、康复、养生服务延伸,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业务。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单县发展长寿养老产业,打造集长寿食品、健康休闲、医疗养老一体的医养健康产业高地。加快中国牡丹健康城、德智国际医养园和温泉小镇综合医疗智能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倡导“运动处方”模式,积极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着力提升医养健康服务水平。
拓展医养健康产业服务范围。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和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放开医疗服务市场。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制度,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保健咨询等服务。依托“天使家政”品牌,推动传统家政企业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新领域。
专栏7:现代医养健康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山东步长中国北方医药城、高新区生物肽产业园、开发区创新药物产业园、上海首善菏泽医疗产业园、牡丹区大健康产业园、郓城大健康产业园、上海康法莱医疗器械产业园、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井泉中药现代化科技孵化园、润鑫生物医药产业园、鄄城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天九药用肽产业园、鲁润药业阿胶产业园、希力药业生物技术中心、巨野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亚泰医疗康养中心、七里河医养中心、单县医疗养老康复保健综合体、菏泽国花源护理院、成武颐康护理院、牡丹区中医医养院、枫叶正红康养小镇、巨野枫叶正红智慧医养联合体、曹县八里湾红日家园医养联合体、舜王城中药健康小镇、友邦抗癌新药开发、广药集团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海迪生物钛合金手术钳、朱氏医药高端无菌医疗器械等。
第八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坚持网络化、一体化、便捷化原则,围绕现代医养健康、高端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优化商贸布局,整合要素资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全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实现交易额6000亿元,建成辐射周边、东连环渤海、西接中原腹地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
统筹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公路和铁路货站、航空港和交通枢纽为依托,完善城市进出物流通道,培育壮大济铁菏泽物流、空港物流和定陶传化公路港等区域性物流,形成辐射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物流大通道。着力提高通关效率,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港口、口岸等协调发展,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建设一批区域仓库、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等,鼓励有条件的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境商贸物流业务。加快物联网在商贸物流当中的应用,并与区域相关信息平台衔接。依托菏泽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与山东省交通信息中心、商业信息中心等,共同建立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菏泽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与全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着力发展商贸物流区。整合现有商贸物流资源,引导小、散、弱的物流企业向商贸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加快膨胀商贸物流业规模。依托牡丹商贸城、毅德新城和银田农贸城等企业,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商贸旅游和电子商务,培育万福河商贸物流新区。以青岛保税港区菏泽项目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济铁物流园二期、保税物流中心(B型)、虚拟港(陆港、无水港)、工业原材料市场、城东化工物流中心、工程机械市场、汽贸产业带等项目建设,培育陆港产业新城。加快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材仓储物流中心、家电分拨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吕都仓储物流区。加快汽车小镇、传化智能公路港、汽车大世界等项目建设,培育开发区南区和定陶区商贸物流新区。同时,积极构建“重点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物流网络体系,支持生产、商贸、物流等企业建设物流快递公共配送中心。着力培育银田农贸市场、喜地物流园和佛光冷链物流基地等,实行“产-网-销”一体化,建立“互联网+供应链物流”的冷链物流新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提档升级。坚持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品牌打造、集聚发展原则,加快布局新零售业等新商业模式,拓宽经营领域,膨胀产业规模,提升运行质量,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强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向电子商务渗透,加快发展电商平台经济,抢占未来电商产业发展制高点。借助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品牌电子商务示范商场、市场和特色街区。引导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与快递物流园区融合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涉足和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导有实力的外资企业设立海外仓。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市,建成10个全国一流的电商园区,50家跨境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形成100个电商镇、1000个电商村。
加快商贸物流业线上线下融合。推进银田农贸、郓百集团和巨野佳和等传统商贸企业融合试点。实施电商品牌提升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提升和标准化行动计划,擦亮打响“好品菏泽”“诚信菏泽”名片。借助阿里云、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合力推动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云上互联互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广泛应用,打造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市。
专栏8: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陆港产业新城、空港物流中心、万福河商贸物流园、九州通医药物流园、天华智慧经济产业园、东明石化现代综合物流园、菏泽跨境电商产业园、鄄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曹县e裳小镇核心区、星控电子商务产业园、昊泽汽车产业园、万通电商物流产业园、康巨电商物流产业园、巨野临港物流园区、传化智能公路港、鲁西南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中储棉花仓储物流交易中心、银田冷链物流中心、湖西创业梦想电商小镇、陆港韵梦小镇、海普易购电商平台、菏泽菜鸟“先于智慧物流+”、中南冷链物流等。
第九节精品文化旅游产业
坚持寓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