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策栏目>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

来源:省政府发布时间:2009-05-08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
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
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
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3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请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一并贯彻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五日┆

山东省氯碱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氯碱行业协会


  氯碱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氯碱具有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我省是国内氯碱生产大省,产能占全国的1/3以上,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氯碱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全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发生剧变,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暴跌、销售困难、生产大幅度下降,多数企业出现亏损,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困难。为促进我省氯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产能情况。我省氯碱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中沿海地区,潍坊、淄博2市产能占全省产能的41%。除莱芜、枣庄外,全省各市均有氯碱企业。2008年,全省有氯碱生产企业44家,生产能力563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离子膜法烧碱359万吨,占63.7%;隔膜法烧碱204万吨,占37.3%。实际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减少14.6%。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有4家,占总产能的26.6%;20-30万吨的有7家,占总产能的29.4%;10-20万吨的有13家,占产能的30%;6万吨以下的有16家,占总产能的14.3%。平均产能12.8万吨,比全国平均产能高出4万吨。我省氯碱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跃居国内首位,现有企业数量、产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28.4%、22.7%。

  在氯碱企业中配套生产聚氯乙烯的企业有12家,总产能2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3.6%,平均规模16.6万吨,大于全国平均6.5万吨的规模。2008年聚氯乙烯产量超过20万吨以上的有2家,占全省总产量的51.4%;产量10-20万吨以下的有4家,占全省总产量的27.8%,10万吨以下的5家。生产工艺除齐鲁石化氯碱公司为乙烯直接氯化法外,其余全部为电石乙炔法。

  2.技术装备情况。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离子膜碱装置主要引进了德国伍德、日本旭硝子、日本旭化成、日本氯工程等国外公司的技术装备,部分企业应用了北京化机厂的电解槽。所用离子膜全部从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旭硝子、旭化成公司购买。在离子膜碱核心技术上,我省的东岳化工集团研制工作取得突破。当今在氯碱生产中的一些节能技术在我省氯碱生产中均被采用,如扩张阳极电解槽、活性阴极、改性石棉隔膜、三效顺流和三效逆流蒸发等。大部分生产装置采用了微机控制,部分企业的生产装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聚氯乙烯生产中,新建、扩建企业都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大型聚合釜,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密闭入料、注水、热加料、微机控制、防粘釜技术等)已被广泛采用。寿光新龙电化在全国率先采用了干法乙炔替代湿法乙炔,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二)存在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偏多,产能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7.7%,产能只占25.8%,有的地区同时并存有10个企业。二是产能扩张过快,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三是部分企业氯、碱不能自行平衡,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能耗仍然偏高。全省氯碱行业还有近40%的隔膜碱,蒸发、盐水、氢气、氯化氢合成等工序的余热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面临形势。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游产业需求大幅减少,造成烧碱、氯气、聚氯乙烯市场骤然下滑,致使氯碱企业开工率不足50%,整个行业进入低谷。二是环保压力较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还没有完全体现出环保治理成本和对社会应承担的成本,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会有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任务加重。

  在新的形势下,氯碱行业既面临着困难也存在发展机遇。氯碱在国民经济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措施,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必将带动我国经济振兴和发展,造纸、纺织、冶金、建材等氯碱的主要下游行业将会走向复苏,对氯碱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氯碱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原则。

  1.总量控制。优化布局,提高准入门槛,控制总量,淘汰落后。2.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3.可持续发展。坚持氯碱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三)目标。到2011年,烧碱、聚氯乙烯产量分别保持在600万吨和200万吨以内。离子膜法烧碱比例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kg标煤和520kg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kg标煤和1080kg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准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改造现有装置。

  1.离子膜碱。采用大功率、高整流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晶闸管可控硅微机自控整流机组代替二极管整流装置;膜过滤代替传统的盐水精制方法,提高盐水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离子膜使用寿命。

  2.隔膜碱。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加快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以及小极距电极对电解槽改造;采用硅整流和整流-变电-有载调压“三合一“大功率硅整流器对整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整流效率;加快蒸发、气体输送工艺装备改造,降低能耗;加强能量利用,提高控制水平。3.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采用干法乙炔发生技术,节能减排;加强氯乙烯回收,加快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大型聚合釜的应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复用率;开发生产多用途的改性聚氯乙烯产品。

  (二)加快氯碱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离子膜产业化。

  氯系产品:氯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乙酸氯、甲基氯硅烷、氯代异丙烷、氯代异丁烷、氯代环戊烷、环氧氯丙烷、氯化聚丙烯、氯代异氰脲酸类、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氯化聚醚、聚偏氯乙烯等。

  氟材料:无机氟材料氟化铝,元素氟与特种含氟气体六氟化硫、六氟磷酸锂、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四氟化硫、三氟化氯、六氟化钨等,含氟织物整理剂与活性含氟染料、电子级高纯氟化氢和氟试剂以及特殊氟化物、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四氟丙醇、三氟丙醇、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酮、氟醚油、氟酯等,ODS替代品FC-32、HFC-125、HCFC-225、HFC-227、HFC-236、HFC-245、含氟醚,混合工质制冷剂等,含氟树脂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三氟氯乙烯、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膜、氟碳醇、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等,氟橡胶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的二元氟橡胶、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的四丙橡胶、氟硅橡胶、氟醚橡胶、氟涂料等,含氟纤维等。

  硅材料:甲基氯硅烷和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新工艺生产有机硅基础聚合物(HTV、RTV基胶)、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等。

  氯提溴发展的溴系产品:阻燃剂中的十溴联苯醚、四溴双酚A、二溴苯酚等,农药中间体中的P-溴甲苯、m-苯氧基苯甲(乙)醛等,溴酸盐中的感光级溴化钾、溴化铵等,医药中间体中的2.4.6-三酸苯胺、N-丙(丁)基溴等,染料中间体中的2.4-二硝基-6-溴苯胺、溴氨酸等。

  以氢气为原料的双氧水、加氢精制产品;含氯农药和医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含氯中间体等;加快离子膜产业化。

  (三)培育一大集群和两大基地。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原盐资源、港口资源、化工园区和企业基础优势,加快向化工园区聚集和企业间的整合,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的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岳化工为龙头,发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基地。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优势,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围绕培育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一批大项目。主要是恒通化工40万吨离子膜替代25万吨隔膜,德州实华化工公司24万吨离子膜、30万吨PVC搬迁,齐鲁石化氯碱厂20万吨离子膜替代隔膜,金岭化工公司60万吨离子膜扩建、10万吨有机硅,东岳化工8万吨甲烷氯化物,潍坊亚星化工公司18万吨离子膜烧碱和7万吨氯化聚乙烯,蓝星东大30万吨环氧丙烷、25万吨环氧乙烷等。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等量淘汰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一般不再新建生产企业。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向海盐、岩盐产区聚集。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加强与煤、油制烯烃的结合,改变聚氯乙烯原料路线,以烯烃代替电石,减少聚氯乙烯生产中电石的使用量。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多方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加快发展下游产品。围绕氯碱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氯碱下游产品。积极拓展烧碱、氯气、氢气的应用领域,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产业配套,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助剂与催化剂等配套产业。

  (四)坚持集约式发展。围绕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的培育,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区域性的上下游结合和氯碱企业之间的整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氯碱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山东省农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农药工业协会


  农药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对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现代农药已超出传统农药的概念,不仅用于传统的农林牧渔等农业领域,也用于卫生、建筑、交通、军事等非农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农药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产量、出口量均位于国内前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我省农药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形势

  (一)生产经营情况。

  1.总体情况。我省是全国农药生产大省,农药生产企业数仅次于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农药定点企业265家,其中原药定点生产企业66家,制剂定点生产企业199家,全省除枣庄和莱芜外,其余15个设区市均有农药生产企业,其中以济南、潍坊、青岛、烟台、济宁和淄博的农药生产企业居多。

  (1)农药原药生产销售情况。统计的55家农药骨干企业,2008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34.32亿元,同比增长42.3%;产量折百19.41万吨,同比增长15.3%;销售收入131.67亿元,同比增长52.2%;利润12.83亿元,同比增长138.6%;利税14.79亿元,同比增长122.1%;产成品库存8.23亿元,同比下降3.1%;应收账款8.35亿元,同比增长3.7%。原药企业自用5.46万吨,同比下降2.1%;国内销售7.2万吨,同比增长5.7%。

  (2)原药品种分布及产品结构情况。2008年,统计企业共生产杀虫剂5.92万吨,占总产量的30.5%;除草剂13.22万吨,占总产量的68.1%;杀菌剂2500吨,占总产量的1.3%;杀鼠剂227吨,占总产量的0.13%;植物生长调节剂30.5吨,占总产量的0.016%。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者的比例为31:68:1,比2007年的48:50:2有了较大变化。

  统计企业共生产91个原药品种,其中杀虫剂39个、除草剂32个、杀菌剂16个、杀鼠剂1个、植物生长调节剂3个。

  (3)农药原药出口情况。2008年,全省共有29个农药原药出口企业,出口55个农药品种。其中:杀虫剂24个,共计1.02吨;除草剂25个,共计5.70万吨;杀菌剂5个,共计1053吨;杀鼠剂1个,共计224吨。出口量6.85万吨,同比增长70.1%,出口原药占总产量的35.3%;出口创汇10.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7%。

  2.工艺技术与装备。基本上采用间歇式单元反应,自动化控制程度较低,仅有山东潍坊润丰、山东华阳科技、山东侨昌化学、山东滨农科技、山东田丰生物等公司在部分原药生产装置上采用了自动化控制。农药制剂包装基本上采用了自动包装机。总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基本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之上,生产能力较大的几大类农药产品的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仍然是以过专利保护期的仿制产品为主,也有少数几个没有专利保护的仿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品种只有1个,尚未形成生产规模。

  全行业具有行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储备的农药原药专利产品4个,储备的农药原药仿制国外产品20多个。

  3.品牌建设。自从2006年农药开始列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开始,我省已获得3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分别是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成“牌拟除虫菊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华阳“牌拟除虫菊酯、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侨昌“牌乙草胺,有10家企业的14个品牌的农药产品获得山东名牌称号。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尔“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14家企业的16个注册商标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1.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虽然除草剂与杀虫剂的比例接近7:3,但杀菌剂产品品种少,生产能力小,所占比例小,仅占总产量的1%—2%;水果蔬菜用杀菌剂、杀线虫剂、病毒抑制剂产品少。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药和种子处理剂、非农业用药少。

  2.企业结构不合理。农药企业有265家,但企业规模偏小;加工企业太多,产品不具有特色,自动化生产程度和现场管理水平较低。3.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能力不强。虽为农药大省,但在农药科研开发方面不超前,人才过于分散,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开发较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较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面临的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7月份开始,国内农药原药进入淡季,一些依赖出口的企业订单大大减少,有些国外公司甚至撤销了订单,不少原药生产企业库存量上升,许多企业被迫提前停产,山东农药企业出现了近几年来同期开工率最低的状况。同时,产品价格大幅度持续下跌,个别产品价格跌幅达80%,前期生产的库存产品,价值严重缩水,许多企业因此出现亏损,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农药行业规划为指导,坚定信心,化危为机,着眼未来,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清洁文明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农药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搞好环境保护。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妥善处理“三废“,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环保监督,确保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2.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杀虫剂,稳定发展除草剂,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及杀菌剂和非农业用药新品种,着力做大重点产品。

  3.加快企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有活力的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加快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重组,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淘汰生产条件差、产品和技术落后的小企业。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药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步伐,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国际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目标。到2011年底,我省农药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

  三、发展重点

  (一)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用杀菌剂、杀线虫剂、病毒抑制剂产品,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药和种子处理剂、非农业用药,稳步发展除草剂,适度保持杀虫剂老品种的生产能力,以预防突发重大病虫害事件。

  1.做大六类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吡虫啉、啶虫脒等烟碱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类生物杀虫剂,以及草甘膦、百草枯、三氮苯类除草剂和酰胺类除草剂。

  2.实施11个重大项目。

  (1)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S-异丙甲草胺原药、年产200吨甲基磺草酮、年产500吨吡唑嘧菌酯。

  (2)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吨除草剂吡草醚原药和年产2500吨2%悬浮剂、年产2000吨除草剂灭草松原药和年产4200吨48%水剂。

  (3)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啶虫脒。

  (4)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00吨溴嘧草醚(专利产品)原药和2500吨制剂、年产1000吨吡氟菌酯(专利产品)原药和6500吨制剂。

  (5)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多杀菌素、醚菌酯。

  (6)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吡虫啉。

  (7)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高效氟吡甲禾灵。

  (8)乳山韩威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多抗霉素、春雷霉素。

  (9)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戊唑醇。

  (10)山东胜邦鲁南农药有限公司甲乙基辛硫磷(专利产品)。

  (11)招远三联化工厂丙环唑。3.淘汰落后产品及工艺。重点是消减高毒、高残留的杀虫剂品种,淘汰手工包装工艺,全部采用自动包装工艺。

  (二)调整企业结构。一是鼓励大型农药生产企业跨省跨地区合作,主要面向东北和华南地区部分省区整合生产要素,加快跨区域发展。二是培育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滨农科技有限公司、侨昌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霸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加快建设国家农药北方工业园(潍坊)。四是培植以潍坊润丰化工、济南绿霸化学品为基础的除草剂,以中农联合生物、青岛海利尔集团为基础的杀虫剂,以滨农科技、侨昌化学、京博农化、先达化工为基础的除草剂,以齐发药业、胜利生物、平原志诚为基础的生物农药,以青岛瀚生、青岛海利尔为基础的制剂加工等5大农药产业集群。

  (三)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一是采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改造农药生产工艺和装置,提高产品回收率,减少“三废“排放。二是建设“三废“处理设施,搞好“三废“收集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研发生产少排放或无排放农药新品种,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四)开展品牌建设和信用等级评定。继续把争创名牌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到2011年,争取再创国家名牌3个,山东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8个。扶持企业参加权威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到2011年我省“A“级以上农药企业达到30家。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继续鼓励农药出口和在国外设立农药生产销售分支机构。鼓励企业稳定扩大国内农药市场,扩大农药应用领域。鼓励企业开发非农业用药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农药研究所的支撑作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二)加快调整企业结构。建立中小农药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提高与国外企业集团的抗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安全环保、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的企业的整顿力度,提高企业信誉度。

  (三)加强化工园区建设。按国家关于危化品企业进园区的要求,我省已经建立了农药专业园区———国家农药北方工业园。鼓励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国内外企业进园投资,加快园区建设。有关部门对进园建设项目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尽快把园区做大做强。

  (四)大力开拓市场。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开拓国际国内新市场,延伸产业链,抓好流通环节工作,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开拓卫生用药、城市绿化和园林用药、工业产品用药等新的农药应用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农药市场空间。

  (五)促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型数字化化工企业,为工业技术改造提供信息化支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山东省化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化肥工业协会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化肥行业前期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后期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销售不畅,开工率不足,生产大起大落,产量增幅明显回落,结束了长达5年的高速增长。为促进化肥工业稳定发展,确保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到2008年底,我省氮肥企业有49个,其中以尿素为主导产品的26个、以碳酸氢铵等为主导产品的23个。氮肥行业具有合成氨966.5万吨、尿素1079万吨、碳酸氢铵433万吨、硝酸70万吨、甲醇303.5万吨、余热发电69.85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甲酸、有机胺、三聚氰胺、双氧水等氨和甲醇的衍生产品也初具规模,占据国内市场一定份额。2008年全省生产合成氨669万吨、氮肥493万吨、尿素419万吨(折纯),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磷肥行业具有磷铵生产能力102万吨,硫基三元肥生产能力503万吨、硫酸371.5万吨。我省在缺少硫、磷资源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98.77亿元,利税80.06亿元。

  1.培植了一批重点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8个企业名列全国合成氨产量50强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兖矿集团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0个企业名列全国尿素产量50强企业。

  2.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我省化肥行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1个。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的“峄山“牌尿素、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友谊“牌尿素、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的“鲁北“牌磷酸二铵和三元复合肥、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三元肥、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艳阳天“牌三元复合肥5家企业的6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金浪“牌尿素、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尿素、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春旺“牌尿素、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彩云牌“尿素、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东方“牌复合肥料等14家企业的32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化肥行业具有省、市级技术中心10个,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该中心在消化吸收德士古气化技术基础上,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自主开发了四喷咀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已在华鲁恒升、国泰等企业成功应用。鲁北化工的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红日集团的低温转化氯化钾生产硫基三元肥技术开发应用等项目对全国化肥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骨干化肥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8年我省合成氨产品综合能耗为1404千克标煤/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0千克标煤/吨。全省氮肥企业普遍采用了联产甲醇同时净化氨原料气的双甲工艺,造气炉渣、余热发电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尿素企业采用深度水解技术,降低氨氮同时回收了尿素。化肥行业采取了多项“三废“治理措施,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沿淮及南水北调流域企业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目前,全省尿素和三元复合肥产能供大于求,高浓度磷肥有一定量的市场缺口;我省化肥工业生产装置基本是多套装置的叠加,单体设备偏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与国内大型集团抗衡。

  2.原料对外依存度高。我省氮肥企业生产原料用煤全部来自省外,每年需从山西晋城、阳泉等地运进煤炭上千万吨,承受巨大运输压力,还要向当地交纳资源出境费,提高了我省化肥成本。磷复肥所需磷矿我省资源稀缺,主要靠云、贵、鄂等地供应。

  3.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较大。我省化肥企业虽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与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大型装置相比,差距还很明显。省内企业之间在能源、物耗等方面也不平衡,改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4.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任重道远。目前,由于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够,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氮肥的实际利用率一般在30%左右,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减轻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变因施肥比例不合理造成农作物的品质下降等是全省化肥生产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面临的形势。随着国内骨干化肥企业产能的扩张,以及煤化工项目内大型合成氨、甲醇装置在西部煤炭产地开工建设,国家扶持的超大型磷复肥项目在云、贵、鄂磷矿基地建成投产,化肥产业在原料供应、市场格局、营销体制、资本结构等方面的整合日趋加快。全省化肥产业一方面产能过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骨干企业单系列规模普遍偏低,还需要进行原料和节能等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加快产业调整、振兴化肥行业是紧迫的、必然的选择。

  1.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缺乏原料优势。无论是氮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气,还是磷肥的原料磷矿石、硫铁矿,我省都十分缺乏。近几年大量资金雄厚的企业集团到西部资源产地投资建厂,对我省化肥乃至煤化工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是缺乏资金优势。我省化肥工业是从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单体企业实力较弱,尚不具备持资外出购买矿山和企业外延发展的能力,也难以吸引外资。

  2.具有的优势。一是拥有发展化肥乃至煤化工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人才、环境、运输、水源等附加成本很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资源优势,甚至最终在市场上不占优势。我省化肥只要搞好战略定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去争取资源,并且让资源比在原产地发挥更好的作用。晋城煤业、阳煤集团与我省化肥企业的合作就是例证。二是具有良好的化肥区位优势。我省地处化肥市场的中心区域,本地市场容量巨大,而煤炭、磷矿的产地往往远离化肥市场,装置建设在资源产区的化肥运输成本与我省化肥企业运煤成本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现有企业,严格控制总产能,以内涵发展为主,突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原料路线、动力、产品结构“三项调整“和“节能、环保、安全“三项改造;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科学施肥和缓控施肥发展,推动我省由化肥大省向化肥强省跨越。

  (二)原则。

  1.应对当前危机与促进产业调整振兴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化肥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等措施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加快现有装置的改造以降低成本,加快发展非肥产业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

  2.淘汰落后产能与做强骨干企业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加大对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

  3.加快技术进步与推进产业整合相结合。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骨干企业的培育为依托,加快集群内企业在资源、人才、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整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同研发共性关键技术,以产业的整合带动技术进步。

  (三)目标。到2011年,高浓度肥比重达到96%以上,缓控释肥比重达到20%左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居全国先进水平。氮肥行业20%的原料立足省内,原料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产业集群得到推进,行业集中度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1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实施氮肥生产原料路线改造。积极借鉴兖矿鲁南和德州华鲁恒升成功改造原料路线的好经验,重点支持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峄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宁恒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立足国内采用先进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干粉煤加压气化炉、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等技术进行生产原料路线改造,使我省氮肥原料结构的20%改为烟煤气化,就地取材,每年可减少从山西运煤250万吨,降低对山西无烟煤的依赖。

  (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推广炉体改造、高效风机、自动加煤、油压微机自控、高效除尘、静电除焦油、吹风气回收利用、型煤生产与应用等造气综合节能,余热发电、低压合成、醇烃净化、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变压吸附脱碳、涡轮机组回收动力、变换系统提压、机泵变频调速等合成氨生产节电,低温甲醇洗、液氮洗新型原料气净化,双低压醇氨联产、CO2

  气提尿素合成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采用新型氨醇合成塔内件、醇氨分离器等高效换热设备和高效精脱硫剂等,降低氮肥能耗和成本。推广氨法锅炉烟气脱硫、膜集成处理氨氮废水等技术,加大氮肥生产污水的治理力度,实现污水零排放。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氢气、磷石膏等排放物,重点实施山东鲁西化工集团的尿素联产甲醇等15个骨干企业的23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化肥生产企业适度延伸产品链条,生产甲醛、甲酸、乙酸、二甲醚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加快新型肥料开发。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和氨基酸螯合肥料等新技术和化肥新品种。重点支持施可丰、金正大继续搞好新型缓控释肥品种及稳定性肥料开发,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建成拥有年产百万吨级能力的新型肥料生产和研发基地。支持金沂蒙集团加快控释肥产业化和内质型缓释肥料在水田作物上的应用开发。支持禹城中农润田公司在成功生产并应用多肽尿素的基础上,开发含有机酶—辅酶多肽系列肥,扩大多肽尿素生产能力及生产厂点。支持山东春雨集团扩大氨基酸螯合型缓控释肥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加快发展糟卤肥等以工农业生产废弃物为添加剂的缓控释肥。支持明水大化集团提高硫包膜控释尿素生产水平,加强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搞好对不同地域土壤特性、植物特性配置各种含量的专用控释肥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五)着力打造五大化肥产业集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五大化肥产业集群。五大化肥产业集群涵盖19个氮、磷肥企业和4个新型肥料企业;合成氨生产能力766万吨,占全省产能的79.26%;尿素972万吨,占全省产能90.08%;磷肥71万吨,占全省产能69.6%;三元肥375万吨,占全省产能74.5%。分别是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德州、滨州),主要包括山东华鲁恒升、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鲁北化工;鲁西地区产业集群(聊城、泰安),主要包括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阿斯德;鲁南地区产业集群(济宁、枣庄、临沂),主要包括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鲁中地区产业集群(潍坊、济南、青岛),主要包括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临沂),主要包括施可丰集团、金正大集团、金沂蒙、红日阿康、春雨集团。

  四、政策措施

  (一)严格控制化肥总量。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切实加强化肥项目建设管理,从严控制氮肥、三元复合肥等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实施化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审查制度,凡高于省规定标准的,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准核准或备案。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现有化肥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适当淘汰落后产能,让一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较大、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退出化肥市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争取在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上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进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明水大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平原化肥有限公司8家企业的产业整合,通过产能置换,逐步提高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规模,做强我省化肥企业,提升化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大力开拓市场。借助“工商联手“,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市场,确保销售链不断、省内市场不丢。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开发高效缓释、专用肥料等新兴市场。同时,引导企业适量出口,拓展国际市场。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我省化肥行业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以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搞好化肥行业生产技术和后续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落实国务院“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化肥企业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努力扩大产学研合作领域;在继续搞好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在创新人才方面的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为技术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实施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改造,提升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始终保持我省化肥工业生产技术和装置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加快发展缓控释肥。加大扶持力度,在重大产业化专项、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缓控释肥料企业生产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骨干化肥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生产缓控释肥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控释肥配套材料,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强化技术创新,搭建缓控释肥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产、销售、测土肥料配方、植物肥料配方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销售,促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山东省地方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炼油化工协会


  山东地方炼油化工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成品油产量、重交沥青、石油焦、丙烯、聚丙烯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对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我省地方炼化产业也遇到了冲击,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考验。为加快我省地方炼化工业振兴调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结束后,我省经清理整顿保留的地方炼油企业共有21家。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56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催裂化能力1731万吨,沥青能力800万吨,焦化能力1600万吨,加氢装置能力1300万吨,气体分离310万吨,MTBE装置60万吨,重整装置80万吨,聚丙烯31万吨,已形成了装置基本配套、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有多个产品立足市场,如汽油、柴油、石油焦、液化气、重交沥青、丙烯、聚丙烯、甲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等。2008年,全省地方炼油企业加工原油及燃料油2290万吨,生产汽油325万吨,柴油648万吨,重交沥青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29亿元、利税48亿元、利润7亿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18%、-37%和-77%。

  我省地方炼化企业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化工集团采用不同的形式与地方炼油企业合作。如中国化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对地方炼油企业采取了整体收购或参股控股的方式,涉足石油化工业的中下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在山东加大了收购重组的力度。截止到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在我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地方炼化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山东中海石化有限公司。大企业集团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兼并重组后,目前我省非央企控股炼化企业还有13家。

  目前全省21家炼化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有6家企业,分别是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金诚石化集团、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有6家企业,分别是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海科化工集团、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其余企业销售收入在10-50亿元之间。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料油问题。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加之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主要靠进口燃料油维持生产。二是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我省地方炼油企业没有成品油市场销售权,销售渠道不畅通。三是税费改革的影响。燃油消费税改革使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税负大幅度增加。四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石化产品单一而且占比偏低,深加工能力弱,竞争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上半年整个行业运行总体基本平稳。自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回落,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降到50美元/桶左右,但2008年8月份以前地方炼油企业用的全部是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价原料油,导致炼油成本居高不下,而成品油价格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从市场需求看,油品属于刚性消费产品,受经济景气指数影响较小,需求仍将适当增长。作为基础原料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将会由冷变暖。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批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为石化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对石化行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优化产业布局、培植骨干企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开拓产品市场,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实现山东地方炼化行业新发展、新突破。

  (二)原则。

  1.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原则。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2.当前与长远结合原则。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拓市场、保发展、调结构。

  3.技术进步原则。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品种。

  4.集聚发展原则。走聚集式发展路子,加快产业园区和大企业集团建设,拉长产业链条。

  5.国际化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统一起来,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

  (三)目标。到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1950亿元,年均增速24%,实现年利税135亿元;加氢精制能力1670万吨,经加氢精制的汽、柴油全部达到国Ⅲ国Ⅳ标准,优质成品油占比达到70%以上;醋酸仲丁酯、甲缩醛、丙烯酸及酯、苯乙烯、甲乙酮等高端产品占比达到30%。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原料油基本实现管道化运输。成品油销售网络基本形成,直供渠道畅通。石化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的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炼化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成品油产出率。

  1.继续围绕炼油主业,重点提高原油二次、三次加工能力。选择地域条件好的企业,加强现有一次加工能力的相互配套,重点发展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海科化工集团、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滨化集团、金诚石化、东明石化、潍坊弘润、昌邑石化等重点企业集团。发挥地域优势,加强重点企业间的配套协作,避免企业各自配套加氢精制、催化裂解等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提高互供率。

  2.降低汽油烯烃含量,提高油品质量。积极采用催化轻汽油醚化、催化汽油异构化、加氢脱硫和催化柴油加氢脱硫等先进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适应进口含硫含酸原油需要的配套加工技术(渣油加氢和硫回收技术)、高档润滑油生产技术等,实现汽、柴油的精制化、清洁化,沥青的名牌化,石油焦的高端化。

  (二)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拉长石化产业链条。

  1.采用以常压重油为原料(CPI技术)和以蜡油为原料(DCC技术),建设大型催化装置,配套大型气体分离装置,生产乙烯、丙烯、丁烯等产品。以乙烯为原料发展乙二醇、环氧丙烷、苯乙烯等产品,在恒源石化和正和集团分别建设规模6万吨和10万吨苯乙烯装置;以丙烯为原料发展聚丙烯、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环氧丙烷、丙酮、苯酚等产品;在潍坊弘润石化和正和集团建设规模分别为20万吨聚丙烯、6万吨甲乙酮、6万吨丁二醇和24万吨丙烯酸、36万吨丙烯酸酯、5万吨精丙烯酸项目;以催化裂化后的碳四馏分为原料,醚化后直接分离生产丁烯和异丁烯,以丁烯为原料发展顺丁橡胶、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以异丁烯生产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汽油添加剂为原料,发展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催化裂解后的碳五馏分醚化生产甲基叔戊基醚(TAME),用于发展无铅、含氧及高辛烷值新配方汽油的理想含氧化合物。

  2.采用以重油混合少量石脑油、液化气为原料,重点发展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分别在正和集团和滨化集团建设规模为50万吨和30万吨石脑油轻烃改质装置。以三苯为原料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涂料等产品;以对二甲苯为原料发展对苯二甲酸及其下游产品聚酯切片(PET)并向化纤延伸;以邻二甲苯为原料发展苯酐及其下游增塑剂产品,在利华益集团建设8万吨苯酐、20万吨增塑剂装置,配套22.5万吨丁辛醇和4万吨新戊二醇项目。

  3.气体分离装置提取三烯后,以剩余的混合碳四组分为原料,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涂料等产品,在垦利石化建设一期规模为5万吨醋酸仲丁酯和10万吨甲缩醛装置。

  4.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用聚碳酸酯等功能性产品和原料,汽车机械产业用聚丙烯树脂、硅橡胶、硅树脂、丁基橡胶、异戊橡胶、聚甲醛等结构性材料和产品,轻工纺织产业用己内酰胺、聚苯硫醚等差别化和专用产品及原料。

  (三)加快石化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炼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推动行业“抱团取暖“。加快推进滨州石化园区和滨化集团公司、京博石化,东明石化园区和东明石化集团公司,东营石化园区和正和集团、利华益集团及垦利石化,淄博石化园区和金诚石化集团,潍坊石化园区和潍坊弘润石化、昌邑石化、寿光联盟石化,日照石化园区和石大科技集团等石化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四)发展高效现代物流服务业,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

  1.加快我省地方炼油企业输油管道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原油、成品油输送能力,改变原油、成品油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不畅通的局面。争取3年内形成以三条主管线为骨架,支线辐射全省地炼企业的较为发达的输油管网构架,年输送能力4500万吨。在建的日照至东明管线:由中石油与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起点为日照岚山港,终点为菏泽市东明县,途经临沂、济宁、菏泽市,管道全长约446公里,管道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日照至东明段管道,年输送量为1000万吨;二期工程扩建日照至东明段管道,年输送量达到2000万吨。黄岛至潍坊管线:由潍坊滨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起点自青岛市黄岛区青岛港油港分公司码头,终点至潍坊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管道全长200公里,年输送能力1500万吨。烟台至淄博管线:由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起点自烟台港西港区,终点为淄博市,线路总长约490公里,设计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

  2.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加大公用设施建设投入(如原料油、成品油的中转储运设施),加强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利用现代物流理念与手段,用公用设施和相关经营资质为载体,采取参股、控股或收购的方式,将地方炼油企业与民营加油站或批发商以资产(或资金)为纽带紧密联系起来,成立省管石化物流运营载体,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

  五、政策措施

  (一)加快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以石化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的技术创新工作,打造正和石化园区的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利华益石化园区的苯酐、增塑剂和丁辛醇,垦利石化园区的甲缩醛和醋酸仲丁酯,滨州滨化石化园区的环氧丙烷,潍坊弘润石化园区的大型聚丙烯和丁辛醇等创新型石化工业园区和技术创新项目。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提高油品质量和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筛选一批有市场、水平高、效益好的石化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对在建项目要加大实施力度,各地和各部门要强化调度和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新开工项目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打造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支持达到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严格按照山东省能耗限额标准,尽快选择一批优势项目,布局于临海临港,按照园区化规划发展,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将中海油为依托的东营临港石化产业园、潍坊滨海石化产业园、日照临港石化产业园,打造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临港产业园区。

  (四)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加快集团化发展。鼓励与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根据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多、规模大、整体势力强的特点,推进组建“山东省石化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化发展的优势,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组织和协调。集中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模优势项目,加快推进地炼企业整体发展步伐。

  (五)积极扩大成品油市场营销。加快建立完善的地炼企业成品油市场营销体系,有效调控成品油市场供应。重点开发省内外经营批发的直供单位和省内社会批发零售加油站(可供全省7000多个民营加油站油品),建立油品直接销售和物流运营协调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炼油企业无终端用户的问题。

  (六)加强协调服务,落实各项财税政策。一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增加原油配置计划和进口原油资质。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省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我省1000万吨原油/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指标。二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三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四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五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橡胶行业协会


  轮胎制造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其生产能力、产量、科研开发能力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近几年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汽车工业、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及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我省轮胎工业正处于向轮胎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省轮胎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严峻形势,同时也为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创新带来机遇。为积极应对危机,加快轮胎行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