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十强专班>正文

唐氏木杆秤第6代传承人坦言,再苦再难也不能让手艺断了!

来源: 新锐大众发布时间:2019-04-28 15:01:32

木杆秤

木杆秤

 

砝码

砝码

今年54岁的张建风,家住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她是滕县羊庄镇蒋行村唐氏木杆秤手工制作第6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女传承人。

制称工具

制称工具

工作台

工作台

 4月23日,记者到家中采访她时,正专心制作木杆秤的她对记者说:“再难,再苦,也不能让唐氏木杆秤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
张建风师从父亲张兴民。张兴民年幼时来到滕县羊庄镇蒋行村木杆秤手工制作世家唐家,拜唐朝恩为师,16岁时学成归来,凭着高超的制秤技艺,走遍徐州、枣庄、苍山、平邑、兖州、邹县等方圆200里的城市乡村制售木杆秤,直到1990年去世,一生制作木杆秤10万余杆。

三面称

三面称

张建风共有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二。1976年,大姐不幸病逝,大姐的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导致张兴民体弱多病,他更为木杆秤技艺传承忧心忡忡。张建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父亲的技艺接过来、传下去。

1978年,为了继承父业,张建风初中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义不容辞接过父亲的担子。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加上个人天资聪慧和努力,她很快学会了木杆秤制作技艺,制作的木杆秤跟父要一样受到欢迎。

张建风在造称

张建风在造称

张建风介绍说,木杆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大小工序加起来有三、四十道,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一杆承受15公斤的木杆秤要钻将近300个秤孔,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有疏忽就会戳穿木杆而前功尽弃。打好木杆秤的秤孔,再将细铜丝插入称孔中,剪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几百个秤孔,当然要几百次穿插、剪断、锉平。用锤子敲打铜丝后,突出的铜丝就陷入了秤杆的称孔里。

制作木杆秤的手艺人,俗称“钉秤匠”。古时侯,钉秤匠是高级手艺人,需要会三种匠人的技能:制秤杆是木工活;打秤刀、秤钩、秤肖是铁艺;制秤盘是钣金。张建风制秤用材考究、技艺精湛、工艺完美,一秤一景致,每一杆秤都堪称艺术品,具有实用、观赏和收藏多种价值特征。她继承父业,一干就是40年,做秤10万有余,代表作品有200kg木杆钩秤、10kg盘秤、250g戥秤。

摆地摊的张建风

摆地摊的张建风

现在随着电子秤的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为了留住木杆秤,张建风不忘对父亲的承诺,坚持赶集出摊。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儿子姜国栋自主创业,业余时间跟着母亲学习木杆秤制作技艺,并主动承诺接续传承木杆秤制作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

张建风说,木杆秤既是一件工具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近年来,张建风注重木杆秤文化资料和实物的搜集整理,创办了家庭木杆秤展览室,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并义务担任讲解员,向青年人讲授木杆秤的历史和文化,让木杆秤这一民间技艺世代相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