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精粹>正文

汪霏霏:农业文化遗产的新时代双创

来源: 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2-08-29 14:12:48

在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下,世界各国在粮食增产、减少贫困等方面更需要加强共识、增进交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人民在顺应天时、讲求地利、重视人和的农业劳作中,孕育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类型众多、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系统,不仅保障了粮食供给和生计安全,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体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从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到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成就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为世界贡献了极具价值的文化与自然瑰宝,也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仍然具有应用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作为农业文明的精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不仅记录了我国不同文明阶段的探索历程,也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践者和贡献者。农业文化遗产对促进文旅融合、生态涵养、品牌打造、产业链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有重大作用。
充分把握独特气质
  中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不仅存在丰富多样的物种基因,而且拥有秀美的农牧业景观,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提升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田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与古稻田遗址、出土的农具、留存至今的古农书不同,虽然诞生在过去,但至今仍在使用,并且仍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文化遗产的另一特征是综合性。它兼具农业经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多重功能,具有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重属性。
  以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稻田养鱼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是南方许多地区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这是“活化”的体现;围绕稻田养鱼,青田不仅培育出了瓯江彩鲤等特色农产品,还形成了用鲤鱼做嫁妆、鱼灯舞(国家级非遗)等文化习俗,“森林—村庄—梯田”生态景观结构以及梯田分水管理技术,这正是“综合性”的突出表现。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不能追求“一成不变”的“冷冻式保存”,而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遗产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重要的物种资源、农业景观、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等不能变,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知识也不应有大的改变。
在双创中再现时代光芒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古文物,而是广阔天地间的活态生命体;不是博物馆里供人观赏的标本,而是山林湖海间的有机体,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和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当地延伸桑产品加工产业链,在加工生产东方紫酒、桑叶茶的基础上对桑树的药用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时下,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物种、生态和景观等优势,带动发展特色农业及文旅产业,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推进活化利用、活态传承,我国正在走出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与生态功能,农民是其创造者,更应成为传承和受益的主体。当人们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聚焦如何拓展农业生产的功能,那么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综合效益都会显现出来,成为推进农村农民物质、精神两方面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路径。我国重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加强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创业创新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全面互动。比如山东夏津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浙江青田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让参与保护的乡亲尝到更多甜头,获得良好收益。着力扶持相关地区的优质、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遗产地的“调优调高”产品升级,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潜力,把遗产资源变成经济发展要素,变成赋能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我们要推动各国农业文化遗产更多互动,碰撞出更多文明火花,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共识,携手共建农业文明的美好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