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十强专班>正文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全力打造“四大中心”“四大基地” 千亿项目投资助力董家口升级

来源: 半岛网·海报新闻发布时间:

董家口港区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全国最大的配套堆场、可停靠45万吨级油船的原油码头,经济区区域集聚亿元以上项目总数达到7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等。

据了解,近5年来,该区全力以赴抓项目促发展,在国际深水港、循环经济区、绿色新港城和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储运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四大中心”及特钢及装备制造基地、现代物流(粮油与冷链)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大宗货物精深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建设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累计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500亿元,实现了“九通一平”。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快速跃升,经济效益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据介绍,董家口港区已经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8个,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全国最大的配套堆场、可停靠45万吨级油船的原油码头、中石化全国首个LNG接收站、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码头,第二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开工建设。累计建成矿石和件杂货堆场400万平方米、堆存能力5500万吨,累计建成油品罐区446万立方米、天然气罐区64万立方米、粮食罐区库容26万吨。

2015年7月4日,40万吨“远卓海”轮在董家口港成功靠泊,董家口港成为国内首个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2016年7月18日,董家口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2018年3月15日,青岛实华公司获得国家首批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授牌,标志着董家口港正式具备了开展原油期货交割业务资质。2018年5月份成功开通外贸集装箱航线,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增添了新动能,在承接国家战略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随着青盐铁路、疏港铁路的开通运营,港区集疏运体系已实现“海陆空地”全方位覆盖,将带动港区快速发展。

项目投资总额超1600亿元

董家口经济区区域集聚亿元以上项目总数达到7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过百亿元项目6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13个。

截至2018年底,已经投产项目累计达到36个,总投资700亿元。其中,总投资203亿元的金能科技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创出了项目引进建设新速度;总投资102亿元的中国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暨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快速推进,15万吨冷库一期工程主体完工;董家口铁路物流园开通试运营,打通了董家口港区集装箱、件杂货和散货业务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海湾化学聚氯乙烯30万吨/年的产能已稳居全国前三,产品进入世界高端市场;双星工业4.0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典范,被评价为“中国轮胎智能制造的引领者”;青特钢通过与中信集团战略重组,特钢产品比例占到60%以上,新开发的高端产品大桥斜拉索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是中国唯一的可以替代国外斜拉索产品的企业。

全省首个深水港优势化工园区

据介绍,由于经济区化工园区认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第一时间成立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工作小组,聘请国内资质最高的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等编制单位编制《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化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等5项规划,取得了13个省直部门的支持,于2018年9月28日获得省政府批复,成为全省第一个具有深水港优势的化工园区,将迎来高端绿色化工项目集群式发展的新时代。

循环经济年实现节电20亿度

经济区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制定了20多项资源消耗、生态环保指标,入驻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循环经济定量要求,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行业间、区域间和公用设施间四大循环体系,引导推进产业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实现节电20亿度,回收蒸汽70万吨,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副产品、废气、废水、废渣等“吃干榨净”,走出了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为全面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出成功路径。

“九通一平”海水淡化10万吨/天

据了解,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九通一平”,实施了供水、供气、供电、道路、绿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集疏运体系,为落地的各大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济区管理人员介绍说,供水方面,形成31万吨/日的供水能力,其中海水淡化10万吨/天,污水处理已形成3.8万吨/日的处理能力。供电方面,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8座。道路建设方面,两座立交桥跨铁路部分主体完工,一期已于今年5月底通车;加快推进董莱、董梁两条高速公路建设,争取董梁高速疏港至沈海高速连接段年内具备开工条件;钢厂路、贡北路等12条道路建设快速推进,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原油管线建成运营,集海运、铁路、公路等运输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正在进一步形成。供气方面,先期启动华能供热锅炉项目,建设高温热水管网34公里,蒸汽管网8公里,供汽量150吨/小时,满足近期供热需要。华能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及相应的配套热网工程开工建设。管廊方面,投资18亿元建成全长11.4公里的公共化工管廊,是码头与各入驻企业间液体石化产品输送的重要通道。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

据介绍,经济区“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实行“总揽式、全程化”模式,建立“一窗式”审批服务流程,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8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流程,并将25项非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了服务流程,制定经济区项目审批服务流程图,全力做好承办、代办、协办、催办工作。建立完善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按需会商机制,开辟网上受理与审批服务快速通道,推动项目审批便利化、快捷化。


相关推荐